高效创作03:通过梳理内容框架落地灵感,让你的创作变得轻松又简单

运营智库-首页    运营干货    高效创作03:通过梳理内容框架落地灵感,让你的创作变得轻松又简单

最近通过更新个人成长系列文章,我梳理自己是如何通过梳理能力模型、 进行自我评估、制定成长计划、以及如何进行知识管理的。

还和大家分享了如何通过分享输出检验我们的学习成果,并罗列了我认为的困难阻碍驱动力,但是还没有分享我的具体方法。

接下来,我还会继续进行探索和研究,将自己学习并实践的“高效输出”技巧分享给大家

目前已经完成了其中两篇文章,分别是《01.记录灵感闪念》《02.搜集创作灵感》,属于创作前的筹备技巧~

今天更新的是“高效创作”系列的第3篇文章,主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平时常用的结构化创作模型和内容梳理框架,以下是正文内容:
1.结构化创作思路
如果省略前期的筹备工作,进一步将内容创作的步骤进行简化,其实就只有三步,分别是:确定标题/主题、梳理框架、完善内容。
就像大树的成长路径一样:先有主干,再生长出枝干,然后逐步成为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
庞大的信息需要清晰的叙述逻辑和结构来进行支撑,无序的内容只会让阅读的用户受累,所以梳理框架对于创作内容至关重要。
 
那么好的内容框架是什么样的?
我认为标准非常简单,内容的目标用户说好那就是好,该简单的时候就要简单,需要展示复杂逻辑时,也要能够满足。

2.用户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

想要让创作的内容符合目标用户口味,我们要先搞懂普通用户常用的思维模型,然后再对症下药,梳理出便于对方了解的内容框架。
注意,如果创作出的内容是为了自己看,那就不用考虑那么复杂了,写就完事了。我预设的创作场景是为了展示给大家看,所以需要从用户视角和思考习惯来梳理我们的内容框架。
用户常用的思维结构如下:
线性推理: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没有复杂的逻辑结构,但路径清晰明确,在人的潜意识层即可完成内容识别和输入。
结构化思考:通过树状金字塔结构模型,逐级拆解、关联组合、验证结论
树形结构是最符合人类认知特点的一种结构,从树的上一层到下一层,具备唯一通道,便于大脑将知识从记忆底层快速提取出来,符合人类大脑是个认知吝啬鬼的特点;树又是兼具横向扩展与纵向扩展能力最优雅的结构。
系统性思维:适合用来解决全局性复杂问题,借助远程联想、复杂决策、跨知识领域寻找解决方案,就像松鼠在不同树林间反复跳跃,网络交织,寻找关联。
本段内容和思考引用自文章:思想,在树上生长:树状结构 VS 网状结构
了解用户的常用思维结构,我们就能明白什么样的内容框架更适合目标群体啦
情感鸡汤、老年养生等文章的目标群体的阅读和思考逻辑偏好简单直接,所以文章的内容框架不需要特别复杂,对内容进行堆叠罗列,符合简单的逻辑顺序即可。
偏复杂一些的内容,例如工作中项目复盘/述职报告/调研分析/业务模式等,更适合通过树状金字塔结构的内容框架来进行梳理。
但是像搭建知识库、战略分析、问题归因等内容,需要我们具备全局视角和系统性思维,所以网状类型的内容框架更加适合一些。
一句话总结:一切内容框架都是为了将内容更好的展示给目标用户,内容本身不分优劣

3.我常用的内容梳理框架

回到正题,我平时常用的内容框架主要是“总分总”,其实这个方法从小学开始写作文时就已经掌握了,但是创作能力的提升需要我们勤加练习,请允许我今天再啰嗦一下~
根据总分总的内容整体结构,除了开篇点题和收尾总结,中间的正文内容尤其重要。
下面来说一下如何借助上面提到的“树状金字塔模型”来进行正文内容的框架梳理:
每一篇内容都会包含N个核心论点和对应论据,当论点较为复杂时,我们可以通过拆解论点、验证支撑论点来进行内容框架梳理。
内容的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但是也要符合逻辑顺序,层层递进,逐步展开,这样才能让金字塔结构更加“稳固”。
关于内容框架的梳理就分享到这里了哈,如果没有记住上面的内容,看下面这种图就行了:
4.最后的唠叨

其实梳理内容框架并不复杂,这些基础的理论我们在学校时就已经掌握了,但是问题拆解、结构化思考、系统性思维这些能力还需要我们通过长久练习才能逐步提升。

我也不想讲什么鸡汤,反正不懂就学,不会就练,卯足劲冲就完事了!

明天准备更新这个系列的第4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一下正式创作时的技巧~
国庆假期日更-高效创作系列文章:

高效创作01︱不记录,就无法深度思考,让我们先从记录灵感闪念开始

高效创作02︱除了在空白文档前发呆,你还可以通过搜集灵感火力全开
 
2021年10月2日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