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创作01︱不记录,就无法深度思考,让我们先从记录灵感闪念开始

运营智库-首页    运营干货    高效创作01︱不记录,就无法深度思考,让我们先从记录灵感闪念开始

最近更新了个人成长主题系列文章,我梳理自己是如何通过梳理能力模型、 进行自我评估、制定成长计划、以及如何进行知识管理的。
还和大家分享了如何通过分享输出检验我们的学习成果,并罗列了我认为的困难阻碍驱动力,但是还没有分享我的具体方法。
接下来,我还会继续进行探索和研究,将自己学习并实践的“分享输出”技巧分享给大家,首先我们先从如何高效记录灵感开始。

第一步:记录灵感闪念

我认为灵感火花这个词非常形象的可以概括出灵感稍瞬即逝的特点,我们可能会因为某一时刻的深度思考或和他人的进行灵感碰撞而产生一些有趣的想法或刷新自我认知的思考。
但如果我们不对这些迸发出的灵感进行记录,大脑可能会把这些零碎的思考碎片当作垃圾缓存清理掉,无法真正为我们所用,也无法帮我们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上世纪60年代,一个德国的大佬通过实践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法,那就是今天我们要了解的:卡片记录写作法。
20世纪60年代,年轻的德国人尼克拉斯·卢曼改变了他自己记笔记的方式,他将笔记全部写在小纸片上,并在纸片的角上编号,然后将它们收集到卡片盒中。
在卡片盒的帮助下,不到一年的时间,卢曼完成了博士论文和定职论文,这期间他还上了社会学的课,并于1968年被选为比勒菲尔德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并且终身担任这一职位。
虽然这种纸质便签的记录方式早已被淘汰掉了,但是这种卡片式的记录和写作方法还可以持续复用,借助目前更加便捷的工具,我们也可以让自己生活和工作全面提效!
更多关于卡片笔记写作法的介绍,可以点击此处了解:《卡片式记录和写作方法介绍》
所以我认为将灵感进行记录非常重要,不仅要记,还要将这些思考碎片整合成为我们的灵感仓库,供我们随时取用~
所以记录方式不仅要足够简单便捷,还要能满足后期关联整合这些零碎信息的需求,下面我列举一下常见的工具和对应的优缺点:

纸质便签:

手写记录,存储量小,适合放在办公工位

手机备忘:

可通过手机便签记录,只能在手机上查看

微信记录:

存放在聊天记录中,容易因为更换设备而丢失记录,展现形式较为混乱,管理难度巨大

笔记工具:

线上记录,手机电脑多端同步,便于检索
通过对比,可以得出结论,为了方便记录和检索查看,我们还是优先选择笔记工具吧。
关于笔记工具,我推荐使用“飞书文档”或“石墨文档”或“印象笔记”,因为这类云文档工具可在手机、PC网页端、电脑端进行编辑和查看,而且搜索功能也非常强悍,可以在我们进行关键词搜索时,匹配标题、正文、文件、表格相关的内容,足以满足随取随用的需求。
但是对于效率要求极高的人,创建文档-命名标题-编辑内容这样的步骤可能还是略显复杂,那下面这个专业的灵感闪念记录工具可能更适合你,工具叫做Flomo,介绍如下:
《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日常太治愈!》
这个工具的理念就是为了让大家无压力记录、最大程度的提高我们的记录效率,以及方便进行相似内容关联整理。

素材来自公众号:极简主义生活方式,作者阿饭

虽然我只是简单体验了一下,但是陆续看了他们团队的很多篇文章,觉得如此优秀的团队做的工具值得安利,就当我是自来水~
(目前我使用印象笔记比较多,接下来我也会深度使用一下flomo这个工具,等过段时间给大家分享我的使用体验)

第二步:关联灵感卡片

记录下灵感思考后,我们如果不再回顾,就白白浪费了记录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因为这些存放在服务器中文字无法对我们起到什么作用。
所以我们需要对这些灵感碎片进行归类整理,将相同标签的卡片整合到一起,这样零碎的思考通过串联就变成了一条清晰的“思路”了。
比如近期,通过卡片记录法我收集了很多关于“能力模型”“成长规划”的灵感思考,将这些卡片可以通过标签进行分类归纳后,最终成为了我内容创作的思路框架和内容素材。

第三步:整合输出

到了最后的输出环节,其实就很简单了,相对于没有任何思路就创建空白文档进行创作…
这个时候的我们,只需要通过关联同类知识卡片,就可以梳理出自己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每一个知识卡片通过完善就可以变成大段文字。
结合搜索得到的内容和日常通过知识管理沉淀下来的资料,即可轻松完成一篇文章创作~
在文章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将碎片化的灵感思考进行了系统化整理,将一瞬间迸发出的思考变成了思路;通过完善知识卡片,我们无形中完成了对这个板块内容的系统学习;
最终产出的文章,是我们将思路变成了可视化的知识成果,不仅真正为我们所用,还可以分享给其他人,让内容产生更大的收益。
最后再安利一个记录灵感的小技巧:
懒得打字的朋友,可以尝试用语音来进行快速记录,比如目前很多输入法都自带语音输入功能,长按下方空格键即可进行语音输入,呈现在文档内的则是自动转换的文字。

图片素材来自少数派文章《从 blabla 到文字上屏——这是我的口述写作流》作者:jijiali

你甚至可以躺在床上记录下此刻的灵感思考,然后再起身在电脑端进行编辑优化和修改。

 

参考资料:

《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日常太治愈!》
《不写,就无法思考》——flomo
《从 blabla 到文字上屏——这是我的口述写作流》少数派作者:jijiali
 

 
十一假期我已经做好日更的准备啦,觉得内容还行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公众号(其实此刻内心OS:球球了,点个关注吧)
 
2021年9月30日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