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高效学习?

作者 l 吕逸少 编辑 l 易小飒
来源 l 吕逸少(ID:free1167)
分享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构思这篇文章花了好几天时间,在知乎问题“怎么才能心无旁骛地学习?”下获得7万点赞,建议从头到尾认真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02
关于学习方法
01 如何提高注意力
在开始学习之前,一定要把手机能放多远放多远,千万不要高估自己的自控力。
如果你把手机放在旁边充电,或者是放在随手够得着的地方,那接下来大概率会发生的情况是:
每隔几分钟,你就会被手机弹出的微信消息或者APP通知打断一次,甚至哪怕是在没有消息的情况下,你都会不自觉地去摆弄手机,这对于我们想营造心流的学习过程简直就是一个灾难。
这种时候再多的学习计划或者学习方法,在手机面前都是完全无效的。不去解决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再多的学习方法都是镜中花水中月。
提高注意力,需要搞定两个因素:
第一点,学习环境。
舍友打游戏的大呼小叫、抖音小姐姐的歌曲播放……这些外界干扰都会让你的学习计划被打乱。
如果你没有非常强大的专注能力,请至少到安静一点的地方学习。
第二点,断舍离。
学习过程中,不要在书桌上放置任何会吸引注意力的东西,和学习无关的东西全部收走。
02 混合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集中精力两个小时学同一学科,跟同样的总体时间学不同的知识,产生的效果可能非常不一样。
在《如何学习》这本书里,作者通过实验得出一个结论:
数理化这种学科,在解题时需要用到多个学科的知识点,面对不同的题型,需要不同的解题思路。在不同的题型之间进行交互练习,会更有助于强化在不同题型和解题思路之间相匹配的能力。
这个道理很好理解,比如健身的时候,你今天的训练目的是练胸,但是不可能一两个小时全部做训练胸部力量的器械。中间也会混杂着一些训练耐力的练习,来保证胸部肌肉有一个恢复时间。
对不同学科不同主题内容的切换,保证的是让大脑有相应的休息时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03 用是最好的学
不管学到了什么,把学到的东西进行输出。
比如你今天看完了一本关于写作的书,尝试把这本书的内容讲给另外一个人听。如果你发现自己讲不清楚,那就仔细想想到底是哪个地方没有看懂,带着这些问题继续去看。
如果是学了一个新的操作技能,立马用这个技能去做一个练习。
如果学习了大量理论知识,最好是能够用思维导图把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如果你发现自己整理不出来,大概率很快就会忘记。
千万不要觉得听懂了就是学会了。这中间的的差别可能是你家下水道和长江、亚马逊河的区别。

04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本质,是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什么意思?
拿设计行业来举一个例子。
一位应聘者带着自己的作品去面试,面试官看到作品就大概能知道他的设计水平。
但如果是把同样的作品给一个新手或者外行看,他可能连作品里的设计技法都不知道是如何实现的,更不用说设计背后的思路。
同样一件事情,高手所能看到的比我们看到的多得多。懂的人能够看到一片森林,而其他人只能看到一棵树。
这里面的差距,就是心理表征的差距。高手在自己的领域里,建立的心理表征比普通人多很多。
那心理表征是怎么来的呢?这就得说回刻意练习了。
注意这里说的是「刻意练习」,不包括一些毫无目的的练习,那叫伪勤奋练习。
刻意练习的核心,主要有以下4点:
第一,只在「学习区」练习。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3个区域:
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之间是「学习区」,是最适合我们现在学习的技能。
长久待在舒适区里,人会停滞不前;贸然进入「恐慌区」,人会过度焦虑;最好的学习,是只在「学习区」练习。
第二,把要掌握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很多人所熟知的「刻意练习」,核心就在这一步:重复。
重复的目的是为了让一项技能“长”在身上,想要达成这个效果,需要把一项技能拆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每次都有明确的目标,各个击破。
第三,在整个过程中,要随时能够获得有效反馈。
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在某种程度上,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而人身处其中,往往看不到自己的错误。
所以在刻意练习的过程中,最好能有一个“老师”的角色,可以随时给你反馈。
反馈者不见得比你水平高,关键是他们不是你,就能从你看不到的角度看你。
第四,过程中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这一点前面讲过了,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学习,效果往往微乎其微,能够特别专注地干一件事才是高手的选择。
05 框架化思维
互联网兴起以后,我们面对的不再是信息不足的问题,而是信息过载的问题。
比如说你想要了解新媒体这个行业,去搜索「新媒体」这个关键词,结果弹出来3000万条搜索结果。
这些信息即便你24小时不眠不休,估计也一辈子看不完。即使看完了,这么多条信息里,真正对你有用的信息也相当有限。
这其实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局面,在吸收信息时是杂乱无章的。
但是如果你用「框架化思维」的话,就可以通过专业的框架来筛选信息,避免过多无效信息的干扰。
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来做:
第一,搭建框架;
第二,优化框架;
第三,填充框架。
做这些步骤,最好的软件就是思维导图。
搭建框架,如果实在不知道怎么开始的话,先用万能模板3W原则来吧。即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做),这个是我百试百灵的方法。
优化框架,框架搭好了以后算有了一个基本结构,剩下需要做的就是在搭建好的框架基础上开始优化。
填充框架,框架优化完毕后,就可以开始往里放入血肉了,也就是内容部分,这个时候其实是收集资料和大量阅读的过程。
06 直奔结果
如果你想吃干锅田鸡,为什么非得从养蝌蚪开始?
很多人学习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得到一个好的结果吗?或者考试拿高分,或者拿到你想要的证书。
你去学吉他,可能就是为了能在年会上看似无意地演奏一曲暗恋女生喜欢的歌曲,然后看见她崇拜的表情。
如果这个就是你学吉他的目标,那直接学那首她喜欢的歌曲就行,而不是从五线谱开始。
可能有人会想这样能学会吗?
虽然这样做给人的感觉好像空中楼阁,但是会给人以强大的精神鼓舞,总比直接放弃要好(相信我,如果从吉他指法开始学起,很多人是撑不到开始学歌的那一天的)。
因为你学这首歌的目标是为了让暗恋的女生开心,你学得越好,追到那个女孩的可能性越大,这会极大地激发你的学习热情。
不管最后有没有追到你喜欢的女孩,这种学会的感觉都会刺激你去更系统的学习吉他,这个时候空中楼阁的隐患是否还会存在呢?
所以,这就是我给你的最后一个建议:想达到什么目的,直接就从那个地方开始学,直接奔向目的地。
文中配图来自《百万美元宝贝》。
作者:吕逸少(ID:free1167)
- 2021-12-26
- 2021-12-26
- 2021-12-26
- 2021-12-26
- 2021-12-26
- 2021-12-26
- 2021-12-26